《宁波日报》:越剧 站在百年门槛上

来源:开云官方注册 一审:二审:三审: 发布时间:2006-03-08


宁波城市学院学生上“戏剧基础·越剧实训”课,宁大、浙大理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参加旁听。

 

32日下午,市小百花越剧团在北仑区柴桥镇影剧院内的演出开场了,同以往很多时候一样,一出传统越剧《碧玉簪》吸引了当地很多观众涌入剧场。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特别的话,那就是越剧今年正好走到了第100个年头。因此,这些活动难免会背负一个沉重的话题:如何重振越剧?以纪念越剧诞辰百年的名义。

据悉,今年也正逢宁波越剧团成立50周年,除了参加杭州、上海、绍兴等地的庆祝越剧百年的演出外,越剧团也正酝酿搞一系列纪念活动,譬如说让宁波越剧界的几代人同台演出,能够实现的话,应该是对宁波越剧的一次很好的回眸与展望。

越剧百年:是逗号,不是句号

越剧创新:缓步走,疾步走?

越剧知音:爱也为它,忧也为它

“越剧的观众其实并不保守,相对其他剧种的戏迷,越迷更容易接受创新。”持这种观点的是市戏剧家协会越剧分会副会长、秘书长王丽娟,作为戏迷,她称自己并不喜欢墨守成规,她说,像京剧的一些戏迷就太注重程式化的东西,但是越剧观众同样需要用心培养,如果没有观众,再好的戏也没人看。

宁大老师王蓓莉,从6岁起就喜欢越剧,从江西调回宁波工作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与越剧续缘。1996年,发现宁大有越剧社,从此沉迷越剧不能自拔。她说:“我喜欢传统戏也喜欢创新戏,尤其非常喜欢茅威涛的《寒情》,没有《寒情》也许自己也不会在越剧社坚持10年。”她说,“各地的‘小百花’都在向创新发展,流派、流派,要在流动中才能成派嘛。”

今年,王蓓莉应邀在宁波城市学院新开了一门戏曲辅导课。课程以讲授越剧为主,兼及宁波的其他地方戏。她打算借助多媒体给大学生讲授越剧的流派、唱腔等基础理论,邀请另一位老师教形体。令她感动的是,上第一节课时,宁大、浙大理工学院的学生戏迷呼啦啦来了一大批,多媒体教室一下子坐了60多人,都挤满了。她感慨说:“越剧回报给我很多很多。快乐的时候,有它分享;郁闷的时候,有它分担。”王蓓莉还是《南北越剧报》的编辑,一份发行量2500份的越剧报联结了远至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地的越迷。

庞丽丽是万里学院的大三学生,一年多前,她在校园内建立了60多人的小百花戏曲社。面对当初很多人的不理解,她始终坚持认为越剧是一种古老文化的传承,“去听一下,哪怕只有几分钟。当代年轻人应该包容、欣赏它。”她说,今年苏浙沪一带有很多纪念活动,希望在越剧百年诞辰之际,形成一波更大的越剧浪潮。

越迷中很多人不光是忠实的观众,也是票友,有些越迷甚至还拥有自己的越迷。他们痴迷越剧,目前最大的心愿是,希望有关部门能提供一个固定的排练演出场所;他们担忧越剧的号召力,认为演员与戏迷的面对面沟通,是越剧开拓市场的一个门道;他们建议专业剧团与越迷间建立一个直接“对话”的通道,希望专业演员能和业余戏迷多一些交流辅导;甚至有越迷提出,越剧观众要从娃娃抓起。在小越迷中,我市已经脱颖而出了5位“小梅花”,这是未来越剧的更大希望所在。

正如一位越迷所说:如果有1%的人还喜欢越剧,越剧就有明天。

文章来源:《宁波日报》200637日星期二第13 四明周刊B1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