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日报》:博物馆,可以换一种活泼表情吗?

来源:开云官方注册 一审:二审:三审: 发布时间:2006-05-16

博物馆与文化遗产紧密相连,自然容易使人产生“古老”和“严肃”的联想。事实上,古老的博物馆里同样可以充满“年轻”和“活泼”的元素。

5月12日下午,来自宁波工程学院交通学院、宁波电视大学以及开云官方注册的100多名大学生,在天一阁内亲身体验了博物馆活泼、新奇的一面:在一块明嘉靖七年的乡试录雕版上细细打上墨,蒙上宣纸,轻轻拍打,没多久,记录着范钦中举消息的一页书影在大学生们的手中诞生了。他们以近乎游戏的方式实现了与传统的雕版印刷技术和古籍制作技术的零距离接触。同样可以自己动手的还有结合贺兰山岩画展而举行的岩画拓片活动,岩画上的牛、羊等动物造型以及脸谱、举兵器的小人等图案,透着石器时代的神秘色彩。大学生们说,制作拓片的过程,是一次新奇的文化体验。

这是天一阁博物馆为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而特意准备的活动之一。这样的博物馆是否与我们以往印象中不准动手不准大声喧哗禁条下的严肃的博物馆形象迥异?可惜,更多时候我们眼中的博物馆还是板着深沉面孔的老形象。

每年的正月初一下午,我市的“少年书家”都会在天一阁博物馆内送春联。

“博物馆社区行”———向外延伸的活动是博物馆吸引年轻人的招数之一。

大学生体验雕版印刷的乐趣。

贺兰山岩画拓片活动吸引了年轻的学子。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与青少年。

因此,有必要让我们来重温一条曾广为传播的“旧闻”:北京青少年研究所2004年到2005年对北京市1000名中学生、大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64.8%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最愿意从事的活动是与朋友聚会,其次是听音乐、看电视、与家人在一起、上网聊天等,只有7.8%的学生选择参观博物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博物馆被青少年冷落在一旁。我们并不拒绝科学,更不会拒绝历史,但我们为何要拒绝博物馆呢?

博物馆,你常下这个“馆子”吗?

宁波工程学院交通学院的大二学生陈剑军来自嵊州,他说:“博物馆给我的感觉是陈旧的、严肃的,同时也是向上的。我很少上博物馆,不是因为不喜欢,而是不敢,因为家里条件不是很好。以前去上海的时候,从上海博物馆门口经过,不敢进去,不用问也知道那里的门票很贵。”当记者告诉他宁波市区的大多数博物馆已经免费开放的消息时,陈剑军显得有些惊奇,他表示以后有兴趣去各个博物馆转一转。

宁波电视大学的董夏妮已经是第二次上天一阁了,在宁波的两年期间,她还参观过张苍水故居和镇海海防遗址博物馆。不过,她还是觉得“学生都比较爱玩,博物馆相对来说太静了。如果双休日问周围同学去不去博物馆,估计很少会有人响应。”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对博物馆喜爱与否,人们在用脚“投票”。不肯迈入博物馆门槛的人,有自己不爱的理由,典型的心态有以下3种:门票价格有点高,一些博物馆在内容和服务方面乏善可陈;综合性的历史博物馆比较枯燥,中小学生更喜欢人与自然、恐龙展等直观形象的展览,尤其是男孩子,喜欢消防、照相器材、钟表等专题性博物馆;博物馆内缺乏互动、参与类的项目。比如缺少能自己动手酿酒、做年糕之类的生活气息浓郁、参与性强的“博物馆式的游戏”。

尽管面临窘境,博物馆对青少年的功能和作用却不容轻视。有关专家指出,在传媒发达、信息爆炸的今天,青少年接受信息的速度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超过成年人,但这种“现在感”的过于强大,往往容易造成青少年历史感的缺乏;另一方面,由于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各类专家,因此,当今青少年很早就开始了专业化的学习过程,这样的后果是使他们的知识结构过于狭窄。所以,博物馆对于青少年弥补上述两个方面的缺陷,无疑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博物馆,何时轻松读懂它?

业内人士同样也在反省近年来我们博物馆建设中的一些得失。

反思一:陈列,可以不板面孔吗?

不知是尚未“广而告知”,还是“白看也不看”?其实从2004年起,市区的大多数博物馆就已免费向公众开放,但一些博物馆依然门庭冷落。

早在几年前,刚刚开馆的银台第官宅博物馆,一鸣惊人获得2000年度全国“十大陈列精品”最佳创意奖时,我市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就已经意识到:应多从参观者的欣赏需求出发,对数十年如一日板着“严肃面孔”的传统陈列加以改变。

正如他们自我批评的那样:“有的博物馆的布展数年乃至十几年都没动过,内容早就过时了,怎么会有人爱看?”“图片+文字”,或者“藏品+文字”,这曾是我国很多博物馆大量采用的陈列方式。时至今日,这种布展生硬死板、图解说教味浓重的“传统模式”已渐渐失去了吸引力。“即使免收门票,也竞争不过其他更为丰富的娱乐方式。现在的年轻人可选择的那么多,要吸引他们来博物馆比以前更难了。”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个课堂,要吸引大众尤其是青少年,首先要把博物馆一成不变的静态知识陈列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反思二:讲解,可以说儿童的语言吗?

 “老底子的天一阁可没现在这么大,我小时候看到的西大门是……”如果一位老者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告诉青少年一个博物馆的成长历史,这样的讲解是不是更具吸引力?答案当然是肯定的。目前我市博物馆的讲解多是为外来旅游者而设置的,这样的讲解对青少年来说,虽然信息量大但接受度有限,有些甚至味同嚼蜡。

方蕊,开云官方注册的大一学生,同时也是一位志愿者。因为本身的专业是导游,所以方蕊对天一阁并不陌生,有时候还担任义务讲解员。她承认,其实现在的很多博物馆并不能吸引青少年,讲解不精彩、没有针对性也是原因之一。“如果我给孩子做讲解,也许我会让他们从寻找天一池前的九狮一象开始,用儿童能接受的语言告诉他们天一阁和范钦的故事。”

专家建议,博物馆不妨建设一支能运用儿童语言的特殊讲解员队伍。业内人士展望说,目前我市拥有一支1200人的业余文保员队伍,随着宁波人文生态环境的稳定,一部分的业余文保员的功能将发生转变,也许他们中的一部分可以成为博物馆“馆外人员”,成为孩子们宁波历史文化的课外辅导员。如果从博物馆所在周边社区寻找几位“外援”,不定期讲解,那么,博物馆与社区青少年的“牵手”将更为紧密。

反思三:历史,可以动手触摸吗?

青少年喜欢的博物馆不仅能用眼看,用耳听,而且能动手做。天一阁近年来也做了一些尝试,如前面提到的推出雕版印刷、活字排句等项目,在游戏中向青少年阐释了天一阁的历史和特色;又如推出寓教育、娱乐、体育于一体的定向活动,把知识学习过程与团队精神相融合。可惜,类似的活动目前还是太少,孩子们往往一年中难得碰上一回。

而在国外的很多博物馆里,动手型展览已成为主导形式。如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有一个恐龙馆,里面陈列着各种恐龙的化石、骨架以及已经修复完整的恐龙造型。在一头巨大的恐龙脚边,设计者在厚厚的隔离玻璃上,开了一个圆形的小“天窗”,孩子们可以从那里伸进手去,触摸中生代庞然大物的脚脖子。类似的设置在国外博物馆随处可见。

反观国内的绝大多数博物馆,人们几乎只能在反光的厚厚的橱窗玻璃前,远距离地端详珍贵的藏品。

在博物馆界,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是:“博物馆不在于它拥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资源做了什么。”

儿童博物馆,有梦就有未来

“有儿童图书馆,为什么就没有儿童博物馆呢?”市文广新闻出版局文物处副处长徐建成提出的这一命题,为“博物馆与青少年”的亲密关系进一步“推波助澜”。

其实,正因为博物馆被视作“儿童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和最值得信赖的信息资源”之一,在国外,专门针对儿童、青少年群体而开办的儿童博物馆早就得到了独立发展。1899年12月16日,位于纽约市的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建成开放,这是一家专门为儿童设立的、鼓励他们学习和发现、激发他们好奇心的博物馆,由此也开启了世界范围内的儿童博物馆建设和发展的序幕。

美国目前有300多所儿童、青少年博物馆。它们具有三大特色:一是展品具有幽默意味、吸引力大。如亚拉巴马州的伯明翰青少年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只形状巨大的舌头,展品形象地告诉小观众味觉器官的功能和产生情况。二是反映历史和社会问题。如西雅图青少年博物馆里展示的是美国阿马契亚山区的变迁。三是让青少年了解世界各地的风情和人文知识。如休斯敦青少年博物馆里有一座耗资8万美元建成的非洲村庄模型。

在国内,儿童博物馆建设还刚刚起步。上海儿童博物馆是为了实现宋庆龄“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的愿望而建立的。于1996年5月29日正式对外开放。全馆由航天馆、航海馆、玩具馆、展示厅、球幕电影厅和多功能厅组成,它是一个融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校外活动场所。

去年建成开放的广州儿童博物馆,由视觉、听觉、触觉、幻想、公共(地域文化)五大空间构成。视觉空间里收藏有各国动漫作品;听觉空间展示各国乐器,同时收藏各类音乐唱片等;触觉空间里收藏玩具;幻想空间展示各种与宇宙天文有关的纪念物与产品;公共空间播放各种卡通片、儿童片、探索片和故事片。最重要的是,它“欢迎大家摸,鼓励大家动手做”。

尽管目前宁波还不可能拥有自己的儿童博物馆,但结合宁波特色,专家设想,可以为宁波的青少年量身定做一个“宁波文化名人童年时代陈列”,里面有少年张苍水、少年黄宗羲、少年范钦等。又比如,可以把宁波市少儿获奖的优秀作品纳入收藏序列,“尽管这些作品不可能成为文物,但说不定他们中有人会成为大师、巨星。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将给同龄青少年带来启迪和参照。”

天一阁博物馆副馆长贺宇红认为,其实我们的博物馆还可以为青少年做很多事:如为学龄前儿童开展亲子活动,让他们从小养成“亲亲博物馆”的概念;为青少年举行成人仪式等;在清明、端午等节日里,为青少年举办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让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再有断根之忧……如果青少年眼中的博物馆不再沉重,它就能带给我们更多知识和快乐。

文章来源:《宁波日报》2006年5月16日 星期二 第13版 四明周刊 B1

上一篇:下一篇: